【信息发布时间:2022-11-09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苏州积极应对疫情,坚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文件无纸化、标书在线传、开标不见面、系统辅助评、结果快递送、过程全留痕”的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体系,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全链通办,化疫情之“危”为发展之“机”,让交易主体在零跑腿中享受“放管服”红利。
一、公共资源交易稳重点、促发展。
一是推动“市县一体化”融合。我市年内预计完成以“两库一系统”为基础的“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通过统一主体信息库、统一交易信息库,实现各分中心间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企业在全市范围内一次注册、一次登录就可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业务。二是提高“不见面”开标效率。早在2019年我市启动“不见面”开标系统,2022年已升级至3.0版本,实现主持、见证、监管、投标人远程同步在线开标,开标程序全过程直播实录,平均用时约15分钟,整个开标过程更流畅、更规范。三是建立全市重点项目保障机制,在疫情防控期间,成立保障重点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专班,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对接服务,护航重点工程、重大民生实事项目招投标工作有序推进。四是深化“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组合模式。投标人足不出户,便可线上编制并远程递交电子投标文件,开标在线互动答疑交流,全程无纸化、不跑腿,相对于传统开标过程节省时间近50%,并通过远程异地评标,打破时空限制和地域壁垒,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实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有效规避因人员流动、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风险。8月12日上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首个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图书采购项目采用“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在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吴江分中心、嘉善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完成评审,进一步促进一体化示范区营商环境迈上更高水平。
二、高标准防疫保安全、强服务。
一是持续优化疫情期间交易管理。采用不见面开标后,所有投标人不需到交易中心,在线完成投标文件递交,线上实时观看开标过程,因此疫情防控的主要风险点在评委评标环节。全市交易中心对评标可能产生的疫情风险,充分评估、细抓严管。评标中采取了评委间隔座的方式,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环境消杀和防疫宣传等各项工作。二是助力复工复产。我市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流程“不见面”交易技术优势,交易中心与招标人共目标、同努力,确保重点项目招投标零积压,不让建设的洪流“堵塞”在招标工作中。
三、“零跑腿”办理全流程、全覆盖。
一是打造“不见面”交易服务样板。研究修订全领域不见面开标专用范本,形成一个标准化指南、一套标准化样板和一组标准化流程的服务规范样板。二是延伸“不见面”交易服务链,我市“不见面交易”实现了从少数环节、个别专业的不见面到交易活动全流程、所有专业类别不见面交易,项目登记、公告公示发布、招投标文件获取上传、评委抽取、中标通知书办理等所有业务“一网通办”。苏州某施工单位2022年疫情期间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标了9个项目,金额达41亿元,从投标、缴纳保证金、开标,到领取中标通知书等全流程业务一次也没有到现场办事。原本热闹的交易大厅,现看不到注册登记、原件核对、现场缴纳服务费的办事人员。8月12日,我市实现首批综合服务费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不见面缴费应用场景的落地,推进延伸了交易服务链,进一步放大了"不见面"交易的成果。
四、“不见面”体系抓创新、强赋能。
围绕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如何创新赋能全面推进提级增效,聚焦招投标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我市依托全市“1+5+1”的公共资源交易格局,优化完善现有不见面交易体系,提升广度和深度,不断创新举措。一是创新交易新机制。在评标业务过程中提出“标书结构化、评标体系化、评标工作量化”的三化建设思路,引入了人脸识别云身份认证及云电子签名服务,提升评标效率的同时创新构建智能辅助评标新机制。二是发展智慧交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数字人民币等关键新技术,创新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投标文件防偷窥平台,提高交易安全等级。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数据闭环,将人员、场所、设备和操作等要素数字化,实现云上智能交易、精准服务和高效监管。三是开展金融创新。打造“数字金融”模式助企纾困,搭建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活动搭建“信息桥梁”,进一步延伸招标采购金融服务,创新交易服务新模式。7月27日,苏州某中标施工单位在金融服务平台上发布了融资需求,平台于8月12日成功实现首笔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该单位负责人专门来电,表示想不到如此快,登录平台后短短十几天,银行就实现了放贷,缓解了疫情影响之下企业“融资难”“融资急”的问题。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直面严峻疫情,梳理交易环节,针对性细化防控措施,推行交易一张网、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分级分批、安全有序地保障所有受疫情影响项目完成招投标,确保“防疫、交易”两不误。